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1月23日,宜宾三江新区召开2025年工作大会,共忆来时路、共话新征程,并以“干字当头、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砥砺奋进。
会议现场
2024年三江新区在产业、科技、消费和投资、城乡融合、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进展。高质量承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组建招商公司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引进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等“一蓝一绿”领域企业21家,动力电池产业本地化配套率超25%,新增中车智轨等国家绿色工厂3家,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锂电出货量突破128GWH,全球占比超8%。
科技创新蓄势赋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挂牌成立区科技创新局,引进世界500强达索系统共建创新中心,新建盈创星能创新中心孵化器,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50个,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深化“揭榜挂帅”“江源行动”,推出人才新政16条2.0版本,企业研发人员突破6100人,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创建国内首个以“储能与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在扩大消费和投资上取得新进展。全力推进一批商业体改造、商圈提档升级,举办川南(宜宾)汽车博览会、购物嘉年华等各类消费活动集聚人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4.2%,持续推进“满楼满园”行动,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4%。
和美生活可感可及,在城乡融合上取得新进展。建成一批宜邻中心、过街天桥、口袋公园,大学路2期、G93大学城互通等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建成全市首个聚居点西牛聚居点,康养中心、宋家小学等教育医疗项目投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公租房、房票安置、保障性租赁住房投用近3000套,举办宜宾首届和美乡村文化节等系列活动340余场次,城镇新增就业4000余人。
营商环境降本增效,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进展。推出“局长跑流程”等机制,200余项惠企政策集成“三江企才通”小程序,50余项企业服务在线预约,“综窗改革”实现“一网通办”办件覆盖率80.5%。“川—鄂—沪”长江班轮正式开通,与重庆两江鱼复新城共建全省首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与泸州国家高新区、浙江金华经开区签订协同发展合作协议。
2025年是三江新区成立五周年,也是核心区临港经开区成立十五周年。新区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优化有效供给,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5年,三江新区将在发力有效需求上夯实“四大行动”。
实施大力提振消费行动——把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扎实抓好“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开展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焕新”,增强政策普惠性,提升消费层级和意愿。
实施项目提质提效行动——合力下好项目建设“一盘棋”,推进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满产达产。建立项目质量和效益评价机制,算好投资平衡账、经济账和社会账,抓好对上争取,高质量完成省市重点项目。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提升主导产业外向度,用好综保区、自贸协同区等开放平台政策优势,充分发挥“保税+”作用,走出去推介“三江造”产品,促进动力电池、汽车等外贸市场主体拓展国际市场。出台加强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供应链建设,支持本土供应链企业加强与产业链生产企业合作,探索构建“虚拟工厂”,实现供应链从服务向运营的转型。
实施高品质宜居宜业行动——突出“人城产”融合发展主逻辑,推动“五大片区”滚动开发,抓实“五类产业空间”工作,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和消费新场景;持续发力“满楼满园”,推动“宜美家园、共同创造”十大惠民行动落地落实。
同时,2025年,三江新区将在发力精准供给上抓实“四新任务”。
创新招商引资新方式——全面推进“1+1+2”政策体系落地落实,发挥好“招商公司+产业局+产业基金”协同联动机制。放大龙头、链主企业聚合带动效应,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项目落地建设,在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等方面持续发力。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动力电池新镇、高铁片区等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深化更新“以旧换新”腾挪机制,收储一批新房源。加快推进会展片区小面积、多功能、低总价住房项目建设,加大优质刚需住房供给。大力推行“房票”安置,完善中心城区基础配套,打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滨江、东山片区高品质楼盘建设,满足市民改善性住房需求。
释放深化改革新活力——统筹抓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改革试点,集成授权改革试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等省级改革试点,全年形成一批小而美、务实管用的改革典型案例。用好用活集成授权改革相关支持事项,努力创成国家级“双碳”试点园区、省级“两业融合”示范区。
激发人力资源新动能——激活体制内人员潜力,制定教育卫生人才奖励政策,修订人才贡献奖励办法。激发企业家队伍活力,坚定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拼经济理念,持续深化民营企业家“百千万”工程,选树一批典型,讲好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浓厚氛围。激发创业者动能,建立返乡创业信息库,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返乡创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