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行走攀西,这里不只有暖阳!——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见闻

2025-02-07 10:40:0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米易县雷窝村共富农场里,各类果蔬正拔节生长——这背后,隐藏着一把开启共富之门的钥匙;

德昌县海花沟康养度假区,如织的游人沐浴暖阳——这背后,解开了一个“如何引客来、怎样留客心”的谜题;

西昌市大石板古村,彝族风情让人沉醉——这背后,书写着一段“旅拍与古村双向奔赴、历史与文化交融新生”的故事。

春寒料峭,春到攀西!

行走攀西,亲见不一样的攀西!

2月6日,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先后走进攀枝花米易县、凉山州德昌县和西昌市,实地感受攀西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一线探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新亮点。

观巴蜀万千气象,看攀西发展蝶变。“这里,不只有暖阳!”

米易县雷窝村:探寻一条共富路径

绿油油的上海青、色彩各异的小番茄、硕大饱满的卷心菜……走进攀枝花市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村的米易共富农场,自动喷灌系统、自动遮阳系统、通风系统正有序运转,现代农业让人眼前一亮。

“农场占地115亩,目前,农场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开展了约400种新品种的示范试种。每年除了能生产2000吨蔬菜,还可为周边菜农提供约7000万株的蔬菜种苗。”农场创办人冷天华介绍,目前,共富农场每年固定给丙谷镇的9个行政村分红,并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不少于2000元。

69a0a34a5a9765423cb8b41b7ba4f67.jpg

冷天华向采访团介绍情况

共富农场,为何“共富”?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共同富裕念兹在兹,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2022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赋予了攀枝花为四川乃至广大西部地区城市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本的光荣使命。

勇于闯新路!攀枝花充分发挥自身基础优势,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围绕促进公平正义分好“蛋糕”,打造产业赋能式“共富农场”,推动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群众真实可感。

f5851801cc3621d81f499a68568fe09.jpg

共富农场一角

共富农场,以何“共富”?

温室大棚中,不少村民正在进行番茄绕苗、梳芽,为黄瓜点花等工作。杨世琼是农场的一名技术工,从外出打工到就在家门口务工,现在的她,对于蔬菜清盘、嫁接有着丰富的经验。

“共富农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杨世琼告诉记者,她家将土地承包给了农场,自己又在农场务工,单这两份收入,一年就能挣10来万元。

96c743e6c6e68354bc49d6b01701f30.jpg

杨世琼在大棚内梳芽

更大层面上,共富农场通过创新实施“党组织4+”模式,实现了蔬菜产业种苗实验、科学嫁接、示范推广、订单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合作共富式、带动共富式、市场共富式、托底共富式”四种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继续立足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共富农场的带动促进作用,多角度探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路径,多层次深挖助力老百姓致富增收渠道,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米易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德昌县海花沟:畅享一次身心疗愈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近年来,当地充分利用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打造了包括海花沟在内的5个大型康养点,超125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成为攀西又一候鸟型康养旅游目的地。

才到德昌县海花沟康养度假区(以下简称“海花沟”)体验了两天一晚,来自陕西的游客赵德发和老伴儿就打算购置一套小户型新房,准备用作冬日常住。

“这里地处1300米的黄金康养海拔,全年日照时数超2356小时,森林覆盖率高达95%,很适合旅居。”赵德发直言,“最满意的还是这里的气候。”

c1482052141dd834c004ff7bba7c193.jpg

海花沟一角

暖阳引客来。作为四川省重点文旅康养建设项目,海花沟建设面积已超7万平方米,形成了运动、亲子、医疗等九大康养配套矩阵。而为了做好康旅老人的服务工作,海花沟还组建了舞蹈、绘画等8个社团,打造海花沟水街,并引入美食、咖啡等文旅业态,让康旅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还特别推出了5条文旅线路。比如,寻千年古树、看泥墙古寨及松林负氧离子健康步道,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畅享一次身心疗愈。”海花沟大地公园阳光康养度假区总经理李涛透露,仅春节长假期间就有12万人次到海花沟游玩度假。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瞄准“一老一小”需求促进服务消费,积极发展银发经济,统筹推进能源资源开发、特色农业和阳光康养产业发展。

政策指向,就是着力方向。事实上,为推动康养产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德昌县先期已依托县域重点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657211bdcb1bf4cc288505e938020c3.jpg

海花沟一角

还是在海花沟,依托德昌县人民医院建立的大健康管理中心常态化开放问诊,向旅居人群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今年,海花沟还将加快温泉民宿及体育公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医养结合留客心。由点及面,目前,德昌县正以阳光康养为重心,按照“农业建园区、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的“园景合一”发展思路,打造乡村康养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链。

随着凉山州加速打造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选择来此安家落户。德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做优服务,做好康养与医养结合文章,加强银发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特色产品宣传,让更多老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西昌市大石板古村:体验一场彝族风情

尽管春节长假已经结束,西昌市大石板古村的旅游热度并未衰减。摩肩接踵的人群,把整条古街挤得水泄不通。

大石板古村位于西昌邛海风景名胜区南岸,背靠螺髻山,始建于明代,距今已超过600年,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青山绿水、红墙黛瓦,如今,这里是“旅拍”大军的重要打卡地。随手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在游客们分享的大石板古村旅行攻略中,总能看到不少唯美的彝族服装旅拍,这种场景化的展示不仅吸引着线上用户的关注,也激发了他们线下打卡的意愿。

a547ee9ae6f82793b79dcaf56821237.jpg

游客在大石板古村旅拍打卡

如今,“民族风”旅拍已经成为游客打卡大石板古村最热门的方式。“景区+民族服饰”的模式带来了新流量,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旅拍热’让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充分结合,展现出了大石板古村的独特风韵。”来自成都的罗小米嗅到了商机,在古村开了属于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专营民族风写真拍摄。春节长假,她家七天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0万元。而像她这样的旅拍门店,大石板古村还有60多家。

旅拍产业的兴起,不仅吸引了大批热爱旅拍的游客前来打卡,更通过旅拍将民族服饰文化、古村的秀美风光、彝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助推大石板村地域旅游品牌的建设。

作为一手带火大石板古村的操盘手,这些天,西昌古道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利萍一刻也闲不下来,时不时就要到古村串串商户的门。

“需要了解商家的服务是否跟上,更需要了解游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体验感佳不佳。”杨利萍介绍,前不久,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大石板旅拍行业高质量服务标准》制定出台,对重拍服务、标准合同保障服务、底片赠送等方面提出明确规范,杜绝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中途加价、二次消费等问题,进一步维护了旅拍市场秩序,促进旅拍行业健康发展。

e045b3ea04fc74c591a51307084077b.jpg

杨利萍接受记者采访

与此同时,大石板古村第一家官方指定合作旅拍中心“古村里”于今年1月正式官宣投运,以打造西昌特色旅拍产业集散中心为目标,通过多元创新、产业融合、游客共创等方式,为游客提供地域化、民族味、国潮范、艺术性、时尚感兼备的一站式高品质旅拍体验。

“文旅+旅拍”进一步释放了景区经济活力,让新业态带动和链接住宿、餐饮等各种旅游资源持续发展。村民马仕琼将自家房屋按照彝族民居样式进行了翻新,开起了民宿。每逢节假日,房间供不应求。“春节长假,天天满房,挣了2万多块钱!”

旅拍与古村双向奔赴,历史与文化交融新生。如今,头顶“四川十大城乡融合案例”“第四批天府旅游名村”等多项殊荣的大石板古村,处处呈现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