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活动现场(张琳琪 摄)
四川经济网遂宁讯 (记者 张琳琪)“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晚,在遂宁市蓬溪县白鹤林村,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热闹上演。“送蛴蟆”这一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依然在当地熠熠生辉,数万名游客和当地老乡共同参与了这场盛会。
活动现场,大家人手一盏手工制作的“蛴蟆灯”,沿着既定路线,热热闹闹地唱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的民谣,有序地将手中的灯插放在河边,以这种方式表达赶走瘟神、祈求新一年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
活动现场 (刘作鹏 摄)
每年正月十四都有一项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送蛴蟆”,这一活动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带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成为当地元宵节前不可或缺的庆典。
“蛴蟆”读音为qímá,在四川方言里和“切猫儿”相近,指的就是青蛙或蟾蜍。其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如今祈福纳祥的全民活动。2018年,遂宁市蓬溪县的“送蛴蟆”民俗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遗项目。
活动现场(刘作鹏 摄)
“送蛴蟆”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正如蓬溪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所说:“这既是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也希望通过活动展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风采,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蓬溪旅游,助力‘引客入遂’。”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这场盛大活动,已然成为蓬溪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这份古老民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