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刘婕)签订落实合作协议131项;川渝两地PM2.5年均浓度降幅刷新历史,23条跨界河流国考断面首次全部达标;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5天“闪批”……2月2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在四川宜宾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两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五年工作情况。
会议现场
四川:努力打造高水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样板
据悉,五年来,川渝两地深入推进川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努力打造高水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样板,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四川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低于30微克、下降幅度历史最大,15个重点城市首次在全国168城市排名中全部进入前80位,34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川渝23个跨界国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
深入推进污染协同治理。联合印发实施《川渝大气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签订《川渝两地移动源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合作协议》,开展毗邻地区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统一标准试点,完成重点减排项目800个。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市河长制办公室,重点推进琼江、铜钵河等跨界河流治理,实施项目117个、完成投资17.64亿元。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审批时限由1个多月缩减至5天。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在全国率先建立跨省域新污染物联防联控机制。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协同保护。联合印发《关于统筹建立并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通知》,以川渝高竹新区为试点,实现一张清单管两地。出台《四川省、重庆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制定《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2—2030年)》,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55个,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签订《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长江干流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协同转型。出台《四川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等,成立川渝“双碳”产业计量创新联盟,四川省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额达到1388.76万吨。成功申报科技部“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发布第一批川渝地区城乡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成功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举办节能环保产业暨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推出“绿创贷”“生态贷”等30余款专属信贷产品和“川碳快贴”地方性政策工具,落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节能环保产业等项目268个、总金额2777亿元。
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协作机制。协同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将区域协作写入地方性法规。协同出台水产养殖业、水泥工业等4项标准,同步推进工业炉窑、砖瓦工业等10项标准制修订。签订川渝联合督察协议,修订执法裁量权统一标准。全面推进空气、水自动监测站点数据共享。连续五年会同重庆市开展毗邻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共同举办全国首次部省(市)联合环境应急实战演练,签订宣传教育工作合作协议。
重庆: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巴蜀探索”
五年来,川渝两地在生态领域的合作从工作机制探索到协同立法、一体推进,形成了一批有辨识度、有全国影响力的“巴蜀探索”。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25天以上。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重庆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2年达100%,全市建成美丽幸福河湖38条,9个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连续4年100%达标。
一是共商环境管理,构建共建共保“一盘棋”。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两地共同实施重点任务148项,各层面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31项。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督察机制。重庆建成全国领先的省级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
二是共治跨界污染,协同攻坚打好“保卫战”。铜钵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推进“两高”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
三是共推绿色发展,勇当绿色低碳“示范生”。在全国率先制定8大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工程指南,开展17家近零碳园区试点,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299万吨,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两个10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98%,绿色出行比例达76%。
未来,川渝两地将提速推进绿色低碳协同转型、大力实施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全面加强跨界污染协同治理、创新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图片由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