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最新 > 最新顶部 >新闻详情

新质生产力·新势力丨成都:奋力打造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成都样板”

2025-03-20 07:53:3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朱珠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3月20日,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召开。

国家工信部负责人及全国20个试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人齐聚成都,展成果、谈经验、做调研。

这次高规格的会议为什么选择成都?作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成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万亿工业大市”,2024年成都成功成为国家首批20个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推动成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制造业向“新”动力。

政策引领

构建“1+1+N”技改生态新体系

3月的成都,春意盎然,春色怡人。在离成都市区80公里外的大邑县,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二期智能交通装备制造项目实现了从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过程智能化生产。

“多亏了去年9月发放的9900万元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投入新厂房建设,今年公司将实现销售收入和税收的大幅增长。”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春站在新厂房内忍不住地感慨,作为成都首笔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再贷款,不仅解决了企业设备更新及智能数字化建设的资金需求,还提升了该企业在国内外轮胎市场的竞争力。

无独有偶,位于双流区的特锐德川开电气也享受到了新型技术改造带来的利好,公司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月产能翻倍,2025年公司目标产值将达34亿元。并通过设备更新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了综合能耗降低30%。“新型技改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我们带来了产能扩张与效率提升,直接助力公司承接沙特等海外大型订单。”川开电气董事长李军表示,2024年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超30%,产品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未来将利用设备更新与新型技改所带来的生产优势与市场机遇,进一步拓展中亚、东亚等亚洲市场,让更多“四川造”智能制造装备走出国门。

远星橡胶和川开电气的案例只是成都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赋能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一个缩影。

对制造业实施新型技术改造,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以来,成都通过实施“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绿色提质、安全生产”四大行动,引导企业“改有方向”;集成政策措施,配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改有底气”;深入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激励企业“改出活力”。2024年,成都实施500万元以上新型技改项目944个,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

具体而言,以试点项目为着力点,专人专班一对一服务项目,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编制《成都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重点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对项目建设各节点成效进行评估评价。以设备更新为关键点,成立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专班,出台《成都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行动实施方案,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技术改造。明确推进机制,对标国家试点任务要求,探索以“1+1+N”(1个管理运营中心、1个政策体系、N个新型技改服务商)的模式统筹推进城市试点工作。以创新服务为突破点,编制《新型技改服务商管理办法》,常态化开展新型技术改造服务商遴选入库和动态评价。强化供需对接服务,通过各类大会发布成都市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

同时,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联合成都市财政局印发的《成都市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从扩大新型技术改造投资、加强新型技术改造融资支持、培育优质新型技术改造服务商、鼓励设备和工业软件企业为新型技改赋能、打造新型技术改造标杆示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突出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技改引育、完善新型技改工作机制等8个方面11条政策措施,落实政策资金约10亿元,为新型技改送上真金白银的政策大礼包。

平台赋能

打造“一站式”技改服务新中枢

“在这里我们建成了产业推进中心、运行调度中心、安全监测中心、企业服务中心、数据汇管中心,实现了一图统揽、一屏调度、一网统管、一站送达、一库共享。”智慧蓉城工业与新经济城运分中心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部署,正以“小切口”为抓手打造一批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全面支撑领导科学决策、业务高效开展、企业精准服务。

其中,企业服务中心围绕企业备案、政策申报、供需对接、金融服务、应用推广、“智改数转”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该中心整合现有金融服务产品,建立一体化金融选品库,为企业提供融资能力评估和金融产品智能匹配服务;并对接“智改数转”服务系统、企业办事系统,形成了企业线上线下闭环服务。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除搭建新型技改项目管理平台外,成都还打造了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行业级平台24个,国家级平台东智同创推出焊接质量缺陷检测等23个解决方案,赋能能源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多个场景取得突破。并获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标杆示范

“点线面”联动激活产业新动能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这将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方向全面进化、重塑。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成都聚焦20个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全力推动项目提速度、拼质量、比贡献,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逐步形成了标杆示范效应。

作为“点”上项目,成都京东方显示新增超大Amoled技改项目,有望改写全球超大尺寸高分辨率液晶面板的竞争版图。“我们这个项目主要聚焦国产半导体、新型显示等方面产品研发周期短、技术更新迭代快、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缺失等痛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等全要素创新,形成点状标杆示范,面向成都本地和全国各地进行推广,驱动行业集聚协同发展。”成都京东方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投产后,京东方将占据全球80%以上超大尺寸高分辨率液晶面板市场份额,预计每年新增产值可达3.3亿元,新增利润2.41亿元,引进上游配套企业在周边设厂,带动配套企业新增产值7亿元,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增长动力。

作为“线”上项目,位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内通威太阳能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工厂将构建起工序、车间、工厂、集团、产业链的多维度、跨组织、端到端交付及应用的智能工厂新模式,打造全球智能化程度高、量产转换效率高、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其中,建成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将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关键工序SPC工艺质量指标监控100%覆盖,达成产品过程追溯分析和查询场景10个以上。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以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制造工厂的有效推广,推动形成光伏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工厂经验模式,实现产业链协同生态建设,并形成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工厂标准和草案,带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一批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作为“面”上项目,成都芯谷正在37.6平方公里范围内,着力打造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转化示范区。截至目前,园区内注册企业300余家。位于芯谷内的服务中心项目,正打造集公共服务、智慧管理、场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服务中心,赋能园区企业实施新型技术改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可通过3D,全息再现产业功能区内产业载体、交通网络、用地现状、公共配套、生态环境等要素支撑情况。”据成都芯谷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可视化、智能互动等方式,该园区已成为“空间+产业+服务”三维支撑的现代智慧园区。

目前,该园区瞄准“细分领域”强集群,紧扣“科技创新”建平台,聚焦“产业生态”优服务,打造上下游衔接、左右岸协作的链式技改,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据介绍,目前,成都总投资598亿元的20个国家试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近260亿元,采购国产设备近2万台/套,价值超80亿元;同时,在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拉动下,去年成都完成工业投资1078.7亿元、增长48.7%,今年1—2月完成工业投资211.5亿元、增长128.2%,工业增加值增长7.1%。

生态共建

从“盆景”到“风景”全域新突破

成都的新型技改实践不仅聚焦企业个体,更注重构建产业生态。特别是创新性提出实施中小企业“微技改”,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激发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活力与新动能,四川省政府在相关通报中对其先进经验进行了表扬。

如成都八九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射频微波电子器件数字化改造项目获得21万元补助。项目将为企业带来年新增营业收入500万元、利润60万元和纳税30万元的显著效益。

成都欧珀琅精密工具有限公司对航空及汽车制造用高效切削刀具生产线改造,获得80余万元补助。企业每年将新增高效切削刀具20万支,并创造20个就业机会。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全国首台套国产片状氢氧化钾定制化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等设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试点期间,成都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推动中嘉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等266个项目生产线的整体升级改造;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完成“哑设备”改造3000余台套,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路径;完成规上工业企业能级评估超3100家,入选首批国家“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在绿色低碳领域,实施包括成都冶金实验厂有限公司节能降碳改造在内的28个项目,推动20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培育名单。2024年,成都市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429.2亿元,同比增长82.7%。策划储备微技改项目396个。

据介绍,2024年成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2.6%,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63.9%,分别提升1.2个、4.4个百分点,新培育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国家级5G工厂4家。

未来图景

打造全国新型技改城市试点新样板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紧扣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城市核心功能,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大力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构建“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人工智能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354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居全国城市第二,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提升至第八。

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推动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力争将成都打造为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样板城市。加快专项政策实施,开展新型技改系列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激励企业愿改、能改、会改、改好。完善项目支撑体系,推进3大试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项目,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梯次建设格局。强化标准引领,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智改数转通用标准研究,加强数字产线、智造单元等关键场景标准研究,输出新型技改标准规范体系。聚焦“三新”发力,坚持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作为新型技改重要着力点,用好首台(套)示范应用政策,大力推广国产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关键技术,推动工业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场景,不断提升新型技改的高度、深度和精度。

四川经济网记者 苏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