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乐山市五通桥区:聚链成群 赋能农业发展“加速跑”

今年以来,乐山市五通桥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安排,围绕“点、线、园、片”发展思路,以提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以做强、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目标,进一步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该区着力实施“1+N”精品农业战略,构建以“粮油”为主导,生姜、柑橘、茶叶、蔬菜、中药材、养殖为特色支撑的五通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逐步提升石麟佛手、金山杏林李、金粟刘家山茶、蔡金高标泽泻等优势农林产品发展;并以东西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区乡镇为重点,采用新建或改造提升的方式,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林特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向“新”提质、向“新”而行。

立足特色优势  做优生产链供应项目

作为五通桥区主导产业之一的“西坝生姜”,栽种历史悠久,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更以其鲜、嫩、香、脆,被列为皇家贡品。2014年就被列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西坝生姜

西坝生姜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西坝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粮经为主体,大力发展稻姜菜轮作、豆果蔬套种等粮经复合模式。全镇栽种生姜3000余亩,年产量1.2万余吨,年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户均收入逐年提升。不久前,西坝镇刚取得“出境新鲜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许可证”,产品可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目前该镇正在加紧建设零农残出口备案基地及西坝生姜加工厂综合体项目。待项目建成后,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生姜的产销。

丰收的泽泻

丰收的泽泻

泽泻是四川道地中药材,蔡金镇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过去,像泽泻这类道地中药材存在生产效率低、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难以突破低价值困局。近年来,五通桥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粮经复合经营新模式,通过探索“水稻+泽泻”轮作模式,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据了解,蔡金泽泻种植和精深加工始终秉持欧盟GACP标准工艺,因其药用成分高于其他地域同类泽泻15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价格也高于其他泽泻10元至15元。目前,蔡金泽泻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与日本、韩国的知名医药公司签订了直供意向协议,首批订单的货物预计5月全面装箱发往海外,市场前景良好。今年一季度,蔡金镇泽泻实现出口创汇超1100万元,迎来出口“开门红”。

强化链主招引  做深精加工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链是手段,增效是目的。以全产业链思维促进乡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还能降低对单一环节的依赖,提高产业韧性。

在“中国绿色硅谷”化工园区核心区附近,有着五通桥独一无二的“江心岛”——金粟镇双漩村。凭借毗邻化工园区地理优势,该村与园区企业搭建“产销直供、保底收购”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向园区企业直供蔬菜500吨,实现产值200万元。目前,全村蔬菜年产量达1.6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同时,通过大力实施智能化、机械化“两化”建设,建成水肥一体化大棚500亩和蔬菜高产基地4000亩,引导区内农机企业研制专用微耕机械500余台参与服务,耕种机械化率达100%。

同时,在五通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双漩村与省市农科院缔结战略合作协议,推广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嫁接育苗种植技术和“立体套作、粮蔬轮作”种植模式,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亩均产值提高20%以上。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近年来,五通桥区聚焦“小、精、特、优”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在确保特色产业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养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以加快高端农业产业的集聚。通过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让农民群众就地销售、就地务工、就地致富。

四川川娃子食品加工公司

四川川娃子食品加工公司

2024年,五通桥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余元。今年,五通桥区正在加快实施“川娃子”泡菜种植加工基地、食品加工及50亩牛华麻辣烫调味料等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围绕猪肉、鸡鸭鹅等禽类肉进行加工,加快打造药食同源中药材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

农文旅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农文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日,金山镇杏林村在李花盛开的美景中,举行了杏林村2025乡村游园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共赴这场春日之约。

金山镇杏林村盛开的李花

金山镇杏林村盛开的李花

杏林村依托李子产业,打造“杏林李”优质水果,统筹抓好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4500亩杏林李现代农业园区,形成“水果主题公园+连片李花观赏+民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带动380余户李子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已连续举办9届李花观赏节、采摘节、游园会,累计接待游客约8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

2024年,五通桥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30.1亿元,在全市最小的农业板块上,找准发展方向,创新提出工业城市“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市场要素,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蒋培路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图据五通桥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