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巴蜀沃野涌春潮——“春行田野”2025年媒体采风活动走笔

春到巴蜀,田畴沃野春潮涌动——

翠浪层叠的茶园中,嫩绿的新芽在采茶人指尖飞舞,春收图景跃然眼前;

智能化育秧中心里,现代化科技全面助力,春播春种跑出“加速度”;

明黄墨绿的田地间,新质生产力切实赋能,春耕春管展现“高质效”……

茶园.jpg

邛崃市夹关镇茶农采收春茶

春分时节,“春行田野”2025年媒体采风活动举行。两天时间,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成都平原的“天府粮仓”核心区,实地感受各地不违农时、追逐春光,为田野“织彩绸”、为丰收夯基础的火热场景,一线探访四川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实践、新经验和新成效。

“收获”的春潮

3月20日,位于邛崃市夹关镇的邛崃黑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里,数十名茶农正埋头作业,抓紧将新茶采摘入篓。这些刚摘下的春茶,随即被送往当地的茶叶交易市场。

邛崃是世界黑茶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茶之源”。2022年,邛崃启动振兴邛崃黑茶行动,推出茶旅融合项目“天府黑茶公园”,构建起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地处天府黑茶公园核心地带的夹关镇,也迎来了‘大变身’。”夹关镇人大主席余文笑介绍,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茶产业基础,夹关镇积极探索茶文旅融合“新路子”,实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

“新路子”是怎么走的?

夹关.jpg

邛崃市“天府黑茶公园”一角

近年来,当地相继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地、研学基地,这些集加工、体验、休闲、观光、购物、文化于一体的景点,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如诗如画的茶园风光,还能亲身参与采茶、制茶的全过程。

“采完茶后,游客还可以将亲手采摘的茶叶带到邛茶会客厅,参与炒制、揉捻等工序,最后在品茗区泡上一杯自己制作的茶,细细品味茶汤的甘醇与回甘。”余文笑告诉记者,目前,夹关镇拥有2.4万亩茶园,年产鲜叶7800余吨,茶叶鲜叶亩均收入约1万元。“除此之外,我们镇每年都会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茶叶产业年产值达3.6亿元。”

油菜花.jpg

大邑县“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角

收获的春潮,不仅仅在春茶领域涌动,还有赏春花。

春光明媚,位于大邑县沙渠街道祥龙社区的大邑“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里,15000亩盛放的油菜花,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在产业园的柿子小院里,共享厨房、茶室、舞台、草坪等活动空间一应俱全,十余名游客惬意地坐在院坝里围炉煮茶。小院外,身着汉服的游客正相约拍照。

“如此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过去,这里到处都是闲置的老旧民房。”产业园运营专员植瀚枢说,作为餐饮商业业态,柿子小院与周边农田大地景观、游乐园区、艺术中心等一起,被打造成生活、消费新场景。

“当然,柿子小院并不是村里唯一一处被盘活的闲置资产。”植瀚枢介绍,目前,产业园共盘活6处集体资产:水电站旧址上建起了啤酒加工中心,村委会变成了牛肉火锅店,旧民房成了艺术中心……“这些带动了集体经济一次性增收190万元、持续增收13.5万元/年,并吸纳当地200人以上就业创业。”

“耕种”的春潮

放置底盘、铺垫底土、洒水播种、覆盖面土……3月21日,在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锦谷麦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化智能育秧中心,随着水稻秧盘育秧播种机的快速运转,一个个秧盘成品被迅速制作完成。

“仅需4分钟就能完成92盘育秧播种任务,出苗后,可满足22亩水田的栽种需要。”合作社成员彭文吉告诉记者。传统的水稻育秧方式不仅需要大量劳力,还要占用一定面积的育秧田,生产成本较高。今年,合作社通过3台智能立体育秧机,将水稻育秧工作从田间搬进了工厂,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升了育秧效率。

育秧中心.jpg

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新福社区的智能育秧中心

成本降下去,效率提上来。锦谷麦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晓成介绍,智能育秧中心还可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秧盘被送到育秧中心,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20天的培育,秧苗就能生长至2厘米左右,达到移栽标准。

“育秧中心现在已做好地膜、育秧盘、肥料、农药以及育秧育苗所需的营养土等物资储备工作。”新福社区党委书记胡永洪介绍,社区还及时添置和检修春耕春播所需的旋耕机、平整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保证春耕顺利进行。

“接下来,还要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作用,依托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的虫情、墒情、苗情、气象等数据信息,进行田间精细化管理。”新福社区书记胡永洪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大邑县备耕工作准备充分,春播进展顺利,整体播种进度达15%。水稻育秧方面,17家集中育秧中心均备好水稻种子、化肥、基质营养土等,完成育秧生产线调试,3月下旬将全面开始育秧工作。

飞防.jpg

大邑县利用无人机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

新福社区的育秧中心外,29岁的“飞手”周梦鑫和丈夫孙钟驰携两台无人机,正在进行小麦飞防作业;相隔不远,30岁的郭新正驾驶卫星平地机平整地块……

眼下,在广袤田野上,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巴蜀大地此起彼伏的螺旋桨转动声、机器轰鸣声,正奏响丰收的序曲。

(四川经济网记者 蒋师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