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目前,成都市新津区11座便民服务(碳中和)小屋,已累计回收废旧物品989.718吨,兑换现金奖励128万余元。”3月24日,新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中心工作人员杨丹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个好消息,这些小屋不仅有效促进了居民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还帮助居民养成了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
生活垃圾兑换现金已非新鲜事,但兑换金额超百万元却令人惊喜。"垃圾变现"的背后,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治理创新,它不仅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社会账”、一本“生态账”。
一本“经济账”:
绿色小屋“产出”绿色效益
外观设计简洁、内部设施齐全,纺织、玻璃、塑料、金属、废纸等五大类收集区分别堆放着当日的回收物……3月24日,记者来到成都市新津区西顺河街,一间20多平方米的绿色“便民服务碳中和小屋”,里面人头攒动。
“别看它小,用处大着哩!”四川碳拾光科技管理有限公司督导顾祝金边说边指向屋内的电子秤,“它不仅能称重,还可以计算出可回收物对应的碳中和数据。”
交谈中,小屋“常客”王红梅推着一大捆废旧纸板走了进来。“陈姐,上秤!”话音刚落,店员陈丽在显示屏上选择“废纸类”,碳中和计量仪自动对纸板进行称重并预测碳抵消碳中和数,随即生成一个二维码,“16kg,16元,碳中和量8.42kg。”
王红梅通过扫描二维码,仅用一分钟,就将16元回收奖励金存进了自己的“钱包”。此外,她还获得了相应的碳中和积分,可用于日用品兑换。
店员帮助居民“卸货”
“与小贩‘走街串巷’的回收价格相比,小屋足足高出了2角每斤的纸板‘差价’,而且小屋就在‘家门口’,太方便了。”王红梅感慨,过去,废纸板和其它可回收物四处堆放,既占用空间又影响卫生。现在直接拿到小屋进行分类回收,不仅能获得经济收益,还能保持环境整洁。“何乐而不为!”
“这是今天的第六单。到目前为止,今日回收量已经达112.94kg,碳中和量为59.94kg。”王红梅离开后,顾祝金打开后台运行APP向记者介绍平台实时统计数据。他说,为保证小屋清洁、提升回收效率,每天都定时有回收车辆对可回收物进行清运。经花桥分拣中心二次分拣后,再交给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利用。“今年,公司还将在双流建立一个大型打包站,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资源化利用率。”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津碳中和小屋已建成投运11个,累计回收废旧物品989.718吨,累计碳积分537万余分,兑换现金奖励128万余元、物品1000余份。
前来光顾碳中和小屋的居民络绎不绝
事实上,新津碳中和小屋这样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在成都还有很多:
四川银谷碳汇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成都设立350余个再生资源便民回收服务站点,遍布成都80多个街道,去年产值约3亿元;
“爱回收·爱分类”在成都铺设1100余台回收设备,去年回收总金额超8500万元;
四川绿豆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成都的21个回收站点,让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更便捷,2021年以来,已累计回收再生资源约1933吨。
银谷碳汇再生资源便民回收服务站点
一个回收利用站,就是一个倡导低碳生活、环保理念的宣传站。散布在全市各地的一个个站点,就如同一块块绿色拼图,正逐渐拼出城市绿色发展的画卷,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本“社会账”:
文明变革催生共同追求
在成都,一场关乎环境与未来的文明变革,正在悄然兴起。
这是一个人的改变。
3月23日清晨,位于武侯区簇锦街道团结社区小广场的“碳小屋”内,店长曾成凤轻推店门,开始新的一天。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内,她已工作了4年。刚接手“碳小屋”时,她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并不多。曾成凤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深入学习相关知识,逐渐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我们的‘客人’很多,小到7岁,大到80多岁。”每一次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小小“收获”来到“碳小屋”时,曾成凤都会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这些互动,不仅教会了孩子生活垃圾分类,也让她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是一群人的奉献。
每次参加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志愿服务培训,高新区中和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漆霞的笔记本都记录得密密麻麻。“只有自己弄懂了,开展志愿服务时才能给别人讲明白,也才能更好动员更多人参与到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中来,为我们的城市全面减污降碳。”
志愿者为居民讲解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知识
“您好,我是党员志愿者,今天向您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寒来暑往,天府新区万安街道城南坡社区的50余名志愿者轮番走访居民和商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并针对部分居民垃圾分类困惑和误区进行答疑。不久前,他们有了一个更大的组织——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该联盟由骨干志愿者直属支队、行业群体联合分队以及覆盖区(市)县、街道(镇)、社区(村)的基层小队组成。
“依托更广泛的志愿服务,将垃圾分类推进到社区的‘毛细血管’,不断巩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格局。”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负责人张春燕介绍,“志愿红”引领绿色新时尚。目前,联盟注册志愿者已超2万人。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
这是一城人的参与。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深入人心,从社区到学校、从街头到巷尾,生活在成都的每个人都成为了这场“绿色革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让每个可感可触可及的城市角落都在发生积极变化。
看校园,垃圾分类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看企业,垃圾分类正推动着资源循环模式的革新;看政府,接续出台的政策正引领垃圾分类实践……
习惯与态度,映射一个人的改变;行动与作为,彰显一群人的担当;愿景与信念,提升一城人的素养。
人人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这是一本厚实的“社会账”,这场全民行动展现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共同追求、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注入不竭动力。
一本“生态账”:
减污降碳共建“无废城市”
白墙黛瓦、村道干净,家家门口栽树种花,村民怡然自得,一派和谐的田园风景。这是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如今的面貌,而以前,村里垃圾多、蚊蝇多,垃圾桶的臭味在一米开外都能闻到。这样的改变正是得益于该村生活垃圾分类效率的提升。
“好风光引客来。现在,越来越多游客愿意来这儿感受田园风光,我也在家门口做起了小本买卖。”春暖花开,趁着周末,铁牛村村民何翔宇在家门口卖起了自家的绿色农特产品,据他介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几百元。
近年来,铁牛村从抓垃圾分类入手整治全村环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以“简易分类、生态处理、市场运营”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多元化合作模式。如今,每家每户门口都放着两个统一制式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用于厨余垃圾存放,黑色垃圾桶用于其他垃圾存放。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可见。
事实上,随着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行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成都正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翻开生活垃圾分类的“账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账目”笔笔清、页页明。
从经济账本看,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从生态账本看,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缓解“垃圾围城”的城市窘境,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环境风险、保护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居民住得更健康、更绿色、更安逸;
从社会账本看,生活垃圾分类有助于提升居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助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这些“明白账”,反映了成都生活垃圾分类力度的增强,资源回收效率的提高,固废处置水平的不断提升;反映了成都人居环境的改善,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提速;更反映了成都聚焦“关键小事”建设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向着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阔步前行。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露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