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一个夏天,三个小伙伴相约来到“一碗水大峡谷”水沟里游山玩水,偶然发现峡谷里有一个荒芜的小院落。这个偏僻的小院落与他们儿时记忆里的老家一模一样,唤醒了他们心里的“乡愁”,点燃了他们返乡创业、联合创办文旅小院的火花。如今,这座名为“山里有间小院”的文旅项目,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亮眼注脚。
扬扬和小伙伴们打造的山里有间小院
“三个小伙伴能一起想到创办文旅小院,算是心有灵犀。”近日,扬扬谈起创业的故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介绍,他们三个都是80、90后青年,虽经历各异,却因共同的乡土情怀走到一起。扬扬大学毕业后,便到成都创业打拼,曾辗转装修、餐饮、服装行业,积累了创业经验。小伙伴陈安兵是退伍军人,擅长摄影与视频制作;另一个小伙伴李燕在完成学业后便到成都深耕茶艺与直播,小有名气。
据了解,为尽快把想法付诸行动,“三个小伙伴”在决定把创业项目取名为“山里有间小院”(以下简称“小院”)后,便开始了前期环境考察和修缮准备。扬扬告诉记者,“小院”位于荣县铁厂镇一碗水村村委会山沟对面,距县城仅5公里车程。一碗水村自然形成的峡谷地貌,山势险要、沟谷纵深、树木繁茂,山沟里有一条终年流淌的小溪。每到夏天,市民游客蜂拥而至,到小溪戏水、拍照打卡、观赏秀丽的峡谷风光。
山里有间小院里的游客们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结合山洪治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规划立项“一碗水大峡谷”旅游风景名胜区,投入资金打造沟谷旅游步行栈道,清理沟底乱石淤泥,构筑水体堰坝、提升水位,栽植绿树、播种花草,拓宽进山道路。这为“小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旅土壤。
扬扬说,经过一番考察调研后,“三个小伙伴”投入资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传统与现代元素,打造出了功夫茶室、中餐包间、民俗展示馆,并将宽敞的屋檐改造成品茶和聊天的休闲庭院。
值得一提的是,扬扬和小伙伴们还在“小院”的一处岩石隆起地就地造景,改造出了一个水池,在池边安装木栏杆,在池里放养观赏金鱼,在紧挨池边安放一个“豆花演艺”的石磨,将石磨推杆一头的绳索悬挂在一棵粗壮的核桃树上,成为“小院”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与此同时,还使用红砖将“小院”周围砌筑起来,并在右前方平整出一块地,用山草做屋顶,建起一排火锅餐厅和错落有致的蘑菇状小茶亭与烧烤摊。
此外,为满足游客打卡拍照需求,扬扬和小伙伴们还在小院的入口的一处天然巨石上,雕刻了陆游当年游玩留下的一篇游记,在房屋檐上、树枝上悬挂起具有浓郁文化符号的字画和诗句。
经过几个月的修缮和打造,“小院”焕然一新。游客走进“小院”可以坐下来品茶、可以拍照留影、可以参与推磨豆花、可以烹饪“柴火鸡”等等。“‘小院’就是游客的家。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而且还能尽情享受山野清风、和煦暖阳。”扬扬兴奋地说,打造“小院”虽然投入巨大的精力、花费了100多万元,但是值得的。
游客在“小院”里品茶
“今天我带着家人驱车百公里来到‘小院’,是想给母亲庆祝70岁生日。走进‘小院’,温馨的气息向我扑面而来。主人热情的招待、干净的卫生环境、独特的装饰风格,也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情怀。”一位带着家人、从成都前来游玩的客人无限感慨地说,希望“小院”依托“一碗水大峡谷”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借势借力铁厂镇大力发展文旅和农旅产业的契机,借助当地主流媒体、商业自媒体、“网络达人”等传播渠道,变成景区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地和旅游目的地。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扬扬说,梦想成真,无比欣慰,而他们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还要继续往前走。接下来,扬扬和小伙伴们计划在“小院”坎下的小溪的崖壁上种上月菊花,在沿溪两岸种上格桑花,在小溪流经的公路弯道处,铺上鹅卵石。
同时,他们还计划打造儿童玩水区、水雾体验场景和水帘拱门景观,并在小院背后的一片油菜地里铺一条小石板路至山崖下,作为散步观赏道。此外,还将平整一片开阔地,种植上百棵柿子树,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春夏有鲜花观赏,秋冬有果实采摘的旅游小众景点。
“我们也将引进‘陶艺展示’、‘茶艺表演’等体验项目,并联合当地中小学开展‘研学游’活动。”扬扬表示,还将依托“小院”的线下、线上知名度以及小伙伴自带的“网络”粉丝量,通过直播带货、现场售卖等多种形式,把当地的茶叶、核桃、柑橘等特色农产品向外推广销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从繁华的都市回归农村创业,扬扬三人用专业视角重构乡村价值。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乡土情怀与创新精神。正如扬扬在“小院”留言簿扉页所写:"所谓乡愁,不是怀旧的呓语,而是让故乡成为更美好的远方。" 当越来越多的 "扬扬们" 回归田野,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蒋兵 四川经济网记者 陈家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