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智能化育秧、无人机精准施肥、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春分过后,南充市蓬安县广袤的田间地头已是一派忙碌的春耕景象,科技助农成为新亮点。
集中育秧点正在育秧(彭圣洲 摄)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近年来,蓬安县立足独特自然资源优势与地理条件,深入实施“乡村大振兴”攻坚行动,以“六个全域”为抓手,加大农业科技推广运用,一场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春耕实践正在高效推进。
智能化育秧跑出春耕“加速度”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关键期,在南充市蓬安县,当地育秧点运用农业科技,进行智能化育秧,助力春耕生产提质提效。
在蓬安县睦坝镇常丰农事服务中心,一排排立体循环智能育秧苗床整齐排列,一株株秧苗井然有序地立在苗床里。在苗床轴轮的带动下,秧苗匀速上下移动,均匀接受光照和水雾……
“通过智能化育秧,节省人工和成本。”常丰农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传统方式育秧需要轮班值守,揭膜通风全靠经验。如今这个智能育秧苗床配备了物联网环境监测、自动化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循环喷灌等先进设备,实现了温度、湿度、光照的精准调控,秧苗成活率明显增加,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显著提升。该负责人说:“这个集中育秧点,不仅能满足本地农户用苗需求,还可辐射周边多个县区。”
来到徐家镇柳溪桥村,眼前的育秧流水线正在不停地运转,工人将育秧盘放进机器后,装土、浇水、撒种、覆土一气呵成。“制作完成的育秧盘需经过一周左右的暗化催芽,再将育秧盘进行旱地摆盘,20余天后就能移栽到田里。”蓬安县穗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青明说,育秧流水线投入使用后,全流程只需要6名至7名工人,一天能生产五六千盘。
在相如街道玉龙山社区,一盘盘出芽的秧盘正通过秧苗输送机被送入田间,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接力搬运、整齐摆放,确保秧盘在农田横竖成行,最后再盖上农膜促苗成长。“目前已经育了1500亩田的秧苗,待4月中旬移栽后,还会进行第二批育秧,第二批秧苗预计5月中旬可移栽至大田。”蓬安县宏康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康志钢说。
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蓬安县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推动水稻集中育秧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能育秧新技术,积极将传统分散式农户育秧转化为智能化集中化育秧,为周边种植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水稻育秧服务,努力跑出春耕“加速度”。目前,蓬安县已建设智能化育秧工厂2处、集中育秧点40余处。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飞防作业(彭圣洲 摄)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水平
在蓬安县东南部的罗家镇泥巴寺村,曾经散乱分布的“巴掌田”已基本完成调形,眼前平整的地块一眼望不到边,“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沃土良田更显“颜值”和“气势”。
“泥巴寺村年初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在前期土地调形工作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蓬安县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章峰介绍,该村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596亩,为了不误农时不误春,施工方充分利用晴好天气,上足机械设备、配足专业施工人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0%以上。
来到金甲乡白石包村项目建设现场,大量的机械正在进行田形调整、田块精平、沟渠开挖作业,系统实施土地平整、沟渠贯通、道路联网等工程。而同在金甲乡的星火村,产业道路上,工作人员正为6架农用无人机添加肥料,进行施肥作业。现场农户坦言:“宽敞的产业道路、机耕路更方便农机进出,连片的土地也更适合机械化作业和农业技术的应用。”随着无人机从稻田上空缓缓飞过,肥料均匀洒向田间,农户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们建立起‘日调度、周会商、月考评’工作机制,确保质量、进度、安全‘三同步’,争取早日完成田土精平、水渠贯通、提灌站建设等全部工作内容。”蓬安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工区长程强介绍,全县目前共投入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304台,施工作业人员700余人全力施工。
“全年计划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19万亩,基本完成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任务。”章峰介绍,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蓬安县还建立起“专班主导、乡镇主责、村组主推、国企主建、群众主体”推进体系,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构建主管部门、属地镇村、群众、“一网监”平台等“六位一体”监管体系和“县级主管、乡镇主抓、村组(业主)主体”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农业机械助力春耕春管高质高效
近日,在锦屏镇的玉米机播现场,农机手正娴熟地驾驶着农耕机械,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深翻、开沟、施肥、播种,一道道工序在机器运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集中育秧点正在育秧(彭圣洲 摄)
“机械化作业、科学生产,能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蓬安县锦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现在村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蓬安县加快推进全域农业机械化进程,像这样的耕种场景不在少数。
走进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数台大型农机在平坦的土地上翻耕土地,一旁的萝卜种植基地里三三两两的农机正在转运刚刚采收的萝卜,远处的果蔬轮作大棚排列整齐,该蔬菜基地通过农业机械化实现了种植的“无缝衔接”。
“农机让中坝数千亩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中坝社区冬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冬春说,中坝已成为蓬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培训学校的培训基地,连续3年在这里进行农机操作手培训,累计培训人员600余人。
对于横跨睦坝镇、巨龙镇、正源镇的粮油安全产业带,蓬安县成立县属国企南充常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力保障12.9万亩粮油高效生产。“公司下属的农事服务中心,建有农机服务中心、育秧育苗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大米加工中心、粮食仓储中心等,涵盖育秧育苗、大米加工、烘干、仓储、展示交易等多个环节。”农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除了覆盖粮油安全产业带,还可辐射周边10万余亩农田。
“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经达到50万千瓦以上,位居川东北地区前列。”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推进农业机械化,这一数字今年有望再提升16%,力争到2025年末,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彭圣洲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