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李传君创作的长篇小说《今夕何年》,描写了农民工维权工作者肖荣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在的“七人团”里其他成员的人生故事,表现了农民工维权工作者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小说通过主人公“我”(肖荣)与“我”的师兄、师弟和师妹的命运交织融合,展现了“我们”这一代农村人的奋斗历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其展现的时空,在作家的重构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审美刺激,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今夕何年》的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精心构思去创作的。
小说中的主人公“我”(肖荣),初中毕业参军当了文艺兵,并荣立三等功,转业分配到县丝绸公司,在下岗潮中失业,后来通过自学法律,走上为农民工维权之路。长期的紧张和压力,导致他患上失眠症,最后在一次维权谈判中突发脑溢血,经过六次脊柱穿刺手术转危为安。
文学创作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应该建立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今夕何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进行加工的结果。作者李传君是小说人物的同龄人,他了解小说人物的所思所想,深知那个时代农村孩子人生奋斗不易,深知他们吃过的苦、经历的艰辛。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验。他从现实生活的真实素材中,提炼表现小说主题思想所需的材料,选取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主任王晓荣为原型,塑造了农民工维权工作者“我”(肖荣)的艺术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我”(肖荣),与生活中的原型王晓荣,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农民工维权工作者,他们都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小说中的人物有了生活中的原型,作者就有了创作的基础,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就更加真实、鲜活、可信,更具感染力。
分寸得当拿捏准确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很注意把握分寸,他不为个人树碑立传,也不刻意拔高主人公的思想境界,而是力图通过故事的叙述,用日常的琐碎小事还原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以平凡事件体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展示他们那一代人走过的艰难历程,表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然而,如果小说只写“我”(肖荣)一个人,那么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单薄的,他还需要一群同时代的人物去烘衬。如果将原型经典案例中的人物和事件,原原本本拿出来烘托小说主人公,作品表现的主题就会显得太单一,内涵不够丰富,缺乏厚重感和艺术性。于是,作者经过精心构思后,把原型经典案例中的主人公变换角色,让原本是分散到各区县、彼此在时空维度上毫不相干的他们,变成了彼此在时空维度上有紧密联系的一群人物。循着这样的路径,小说中就出现了作者虚构的“七人团”。
“七人团”由赵振国、王家伟、“我”(肖荣)、孙力发、李东梅、周浩、吴月娥七人组成。他们在崇岭县七星镇初中同一个班里读书,以师兄弟或师姐妹相称,是很要好的同学,分别来自七星镇的七个村。他们都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30多年来,各自都有或精彩或曲折的故事。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农民工群体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他们背井离乡,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城市的繁华。然而,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渠道不畅等原因,农民工在工作中时常遭遇合法权益受损,出现老板恶意欠薪、农民工艰难讨债的情况。
作者选择了几个典型案例,叙述了农民工遭遇不公、权益受损,小说主人公“我”(肖荣)依法维权,为农民工讨回公道的小故事,再现了农民工维权之路坎坷不平的严峻现实。在谈判桌上,“我”(肖荣)为二百多名农民工要工资,对方却以不冷不热的态度,夹带轻蔑和略带侮辱性的语言对待“我”(肖荣),甚至纵容郭天棒等一伙不讲道理的人来威胁“我”(肖荣),致使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大师兄在北方一煤矿干活时,矿井塌方砸断了他的双腿,老板丢了点钱就不管了,“我”(肖荣)到煤矿照相取证,却被老板粗暴地踢下矿井;老板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外地一建筑工地打工的二师兄向“我”(肖荣)求助,然而,当“我”(肖荣)南北纵横跨越整个中国,到达二师兄打工的地点后,二师兄因为拿不到应得的工资而绝望自杀;四师弟在外讨薪爬上塔吊,引起当地政法委的关注,要“我”(肖荣)去协调依法解决;六师弟被人设套陷害,五百多位农民工求助讨工资,成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在多年来从事农民工维权的工作中,“我”(肖荣)不仅牺牲了正常的休息,还牺牲了亲情、友情、同学情、战友情,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经过艰难和曲折,以法律为武器坚持斗争,最终取得了成功。
主题多义内涵丰富
小说通过精选典型案例的叙述,表现了农民工维权的主题。为了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小说还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大师兄拿出自己的赔偿款集资修路的善举,带领村民一起努力拼搏,把鱼嘴村建成了全县新农村样板村,并且建起了香桃产业园,在五百余亩土地上创造财富,实现全村人年年分红,这位“轮椅书记”被市里表彰,荣获“全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的先进事迹。
小说还描述了七师妹的人生轨迹。七师妹吴月娥长得十分漂亮,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星镇初中任教,与郑老师成就姻缘。后因种种变故导致其创办的职业学校停办、婚姻破裂。回到七星镇后,她钻研农村产业升级课题,实现工厂化流水线式的规模养蚕,让猪食槽村发展得红红火火。这样一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小说主题就有了多重含义,小说内容也有了更多的看点。
农民工维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农民工用辛勤的劳动,撑起了都市的繁荣,然而,他们中的不少人却要遭遇“欠薪”的苦恼。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困难依然存在。
因此,作者在叙述维权故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语言是平淡的。小说到了结尾的时候,作者转换叙述风格,语言变得欢快明丽,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既有人物的心理描写,又有环境的气氛渲染,读者的心情也有了好转,整个故事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束,让人能够看到希望的亮光。根据作者的设计,故事的结局是市长考虑到“我”(肖荣)的身体状况,安排“我”(肖荣)到老干部局担任局长,妻子林慧珠接替“我”(肖荣)原来的工作。七师妹跟郑老师和好如初,赵家国向李东梅求婚成功,六师弟仍在外讨钱……农民工维权还在路上。
这本小说叙述的故事是千万农民工维权历程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寻求法律的援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布局精妙结构合理
长篇小说《今夕何年》以主人公“我”(肖荣)六次脊柱穿刺手术为线索,每次以前来探望的同学为核心,闪回其或精彩或曲折的人生经历,时间穿越前后三十年,地域横跨东西南北。小说中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展开情节,塑造了农民工维权“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形象,书写了一部20世纪农村“70后”一代的奋斗史,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现实,不但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也强。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故事情节发展更加集中,情感表达更加动人,更容易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通过对角色的描写,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起到吸引人、感染人的效果。总而言之,长篇小说《今夕何年》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余懋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长期从事影评、剧评、书评工作,已出版个人文学评论与散文选集《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