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自贡沿滩:持续吹响“满园”冲锋号 擦亮“中国绿色氟都”国字招牌

2025-04-10 16:16:0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3月21日,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集中签约8个氟硅产业链项目,总投资55.62亿元,涵盖半导体材料、含氟特种纤维等高附加值领域,直指“卡脖子”技术突破与科研成果转化,为自贡市抢占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前沿材料制高点注入新动能。本次签约,意味着自贡市沿滩区“三年满园行动”(简称“满园”行动)结出硕果。

就在5天后,3月26日,自贡市荣获全国首个“中国绿色氟都”称号,为自贡建设全国一流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作为自贡氟硅新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自贡沿滩区早已积极布局,吸聚中国中化、四川红华等“国”字头、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从盐卤开采到氟制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该区以自贡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为载体,着力开展“满园”行动,旨在通过2025年至2027年的三年攻坚,分阶段实现“招商满园、开工满园、投产满园”。“满园”行动已取得的喜人成绩,正是沿滩区紧扣产业发展方向,从招商、投产、要素保障等多方面发力的结果。

从“中国先进氟材料示范园区”到“中国绿色氟都”,自贡三年斩获两项国家级殊荣,实践印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密码,在于以绿色循环重构产业基因,以集群攻坚突破规模阈值。为擦亮“中国绿色氟都”这一“国字”招牌,沿滩区将持续吹响“满园”冲锋号,在延链补链强链、强化创新驱动、优化要素保障上精准发力,推动氟硅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进阶,助力自贡筑牢全国一流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

招商满园

从“链式突破”到“全链开花” 

“满园”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招商。沿滩区开启“链式突破”,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通过“链主”企业引领,快速填补产业链空白,形成上下游协同的闭环体系。其核心逻辑是“纵向强链、精准补链”,通过锁定高附加值节点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具体来看,沿滩区锚定中国中化、中国建材等“链主”企业,绘制氟硅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链图谱,建立“招商项目库”和“目标客商库”,精准锁定高附加值项目。

“今年以来,我们深化与中国中化战略合作,推动昊华鸿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年甲烷氯化物及配套烧碱项目签约落地,力促红华实业和昊华气体项目建设投产,全面打通氟硅新材料全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全国半导体用含氟电子气体制造基地。”沿滩区招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7月,总投资21亿元的四川中蓝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自贡东恒新能源导电材料项目等3个重大项目集中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将达63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2024年10月,昊华气体西南电子特种气体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1.3亿元,预计年产值7亿元,将填补国内特种气体生产的多项空白。 

从“链式突破”逐步实现“全链开花”,沿滩区着力推动产业链横向扩展与生态融合,通过机制创新、服务优化和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链协同与全要素效率提升。“全链开花”的本质是构建“产业生态网”,而非单一链条。

具体来看,沿滩区创新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价值链图、招商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等“两图一表”,锁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敲门行动”。2025年3月,沿滩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江茂林率队赴上海、江苏密集拜访6家链上企业,同步组建川滇黔渝、两湖两广等多支招商分队。

这种精准招商策略成效显著:自贡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善借外力”,与赛迪顾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共同研究梳理出主导产业链3条,引进瑞柏电子化学品、梅塞尔工业气体、昊华气体等产业链关联企业落地自贡。值得关注的是,园区突破传统招商模式,将中试平台、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纳入引资范畴,构建起“研发—中试—生产”的完整生态链。

此外,沿滩区还将继续深挖中国中化等已落地龙头企业资源,精准招引氟聚合物、含氟电子化学材料、硅基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聚力跟进优质特种氟化物新材料建设项目、中蓝晨光院高端材料工程化及生产基地项目、氟硅碳新材料中试基地项目等在谈项目。

中化蓝天厂区

开工满园

从“土地平场”到“塔吊林立”

在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施工现场,东恒新能源年产4.8万吨新能源导电材料项目正在上演“速度与激情”。

“去年12月开始供货,现在4条生产线都24小时满产运行。”东恒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徐亮亮介绍,该项目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导电炭黑材料生产基地,一期项目余下的12条生产线已在3月中旬开工建设,未来,待16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30亿元。

另一边,自贡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立表示,公司年产30万吨电解液及回收2000吨溶剂项目从土地摘牌到施工进场仅用3天,较常规流程缩短120天。截至今年3月,项目已进行部分试生产,预计上半年实现投产,立志建成国内领先的电解液生产基地。

同样加快建设的还有中昊晨光年产2.6万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试生产,其产品应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纺织、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领域,有利于促进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氟材料应用加工行业发展。

这样的效率源于沿滩区打破行政壁垒,首创“园局合一”模式,将区科经局、投促局等职能部门整体迁入园区合署办公,实现“职能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这一改革将项目审批时间压缩30%以上,高效推动从“土地平场”到“塔吊林立”,加快了项目的落地、开工、投产速度。

此外,高效的推进机制也功不可没——“日跟进”:专班专员每日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临时用水用电等问题;“周调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召开现场会,协调跨部门事项;通过“容缺受理”“超时默认”等机制,对审批事项实行倒计时督办。得益于此,2025年一季度园区新开工项目达4个,平均开工周期较往年有所缩短 。

土地和资金是项目开工的关键。沿滩区通过房屋签约、土地征收、站点搬迁“三管齐下”,2025年计划新增园区承载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目前,园区已建成智慧管理中心、消防特勤站、危化品专用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企业安心扎根发展,沿滩区用政策强力护航,以“真金白银”助企纾困。推出“惠企政策计算器”,智能匹配国家、省、市、区四级政策,累计帮助企业申领资金超2000万元。  

投产满园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为实现投产满园,沿滩区打出“组合拳”,全力推动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切实转化成“生产线”上的实际产值。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沿滩区与吉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氟化工及新材料产业联盟,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攻克高性能氟材料、超低介损透波材料等关键技术,累计推动10项成果转化落地。  

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跃升,实现集群效应。其中,龙头企业撑起了“半壁江山”。例如,四川中蓝年产2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化集团旗下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昊华气体(自贡)有限公司西南电子特种气体建设项目投产后,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

构建起“高校+院所+企业”的创新矩阵。园区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邀请卿凤翎、朱蓓薇等“两院”院士莅园指导,推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共建中试基地,助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设立产业创新基金,重点扶持含氟精细化学品、高性能氟橡胶等关键技术攻关。

园区还通过“院士工作站”“专家智库”引进高层次人才43名,2025年计划新增技能型人才岗位2000个,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这种创新生态催生出一批“隐形冠军”:中天胜科技突破特种聚酰亚胺制备技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信乙化工年产3万吨苯乙酸项目,为青霉素等医药中间体提供关键原料。值得关注的是,园区还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团队入驻,在氟碳表面活性剂、全钒液流储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

2025年沿滩区新签约项目加速落地,中昊晨光有机氟材料、国泰华荣电解液等一批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为自贡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3.1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实现“企业满园”,8.87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正加快滚动开发建设,2330亩土地完成征拆,1000亩储备用地蓄势待发。在这片土地上,每天有3000余名建设者挥汗如雨,每季度有6个以上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每年新增1平方公里产业承载空间。

当“中国绿色氟都”的名号渐响,沿滩区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当智慧园区系统实现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当“盐—氯碱化工—氟化工—新材料”的闭环产业链成形,这片土地将重新定义传统化工的现代价值。

在成渝中线科创走廊上,沿滩区正以“项目满园”为支点,撬动着中国西部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这里的每一声机器轰鸣,都是新时代工业强市的铿锵足音;每一条延伸的产业链条,都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陈家明 陈思燕)

(沿滩区委宣传部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