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唐千惠 文/图)4月11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支持助推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跟踪掌握省政府及相关部门2024年以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情况,交流研讨进一步助推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措施办法。
记者从会上获悉,总的来看,省级部门支持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有序、进展较好。下一步还需在提升政策效能、创新工作措施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度。
座谈会现场
从“成绩单”看实举措
《意见》赋予了攀枝花为四川乃至广大西部地区城市实现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样本的光荣使命。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去年,攀枝花人均GDP达到11.4万元、保持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03、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三口之家家庭年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从2023年度的47.8%提升至51.6%。“探索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成绩是实干出来的。记者了解到,为切实推进攀枝花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省政府成立推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专项小组,纳入全省重大攻坚事项,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定期统筹调度指挥。省委改革办注重抓好系统谋划,铆紧责任链条,推动构建起省市“同题共答”的工作推进机制。省级相关部门围绕职责分工,突出重点任务,出台支持政策,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较完备的配套政策体系。与此同时,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行动,立足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能职责,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其中,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方面,重点聚焦做好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做精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做强“暖暖花城”阳光康养功能品质、做深绿色化数字化融合赋能四方面重点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方面,在创新低收入群体托底机制、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完善多元投入携手共富机制、探索建立强村富民联结机制等关键领域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总体而言,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总体路径愈发清晰,一批关键性支撑性工程稳步实施,低收入群体托底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等原创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三大差距”持续缩小,为试验区建设积累创造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从“规划图”看新干法
越是上升期,越需要冷静思考,辩证来看,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有很多优势也存在劣势。优势上,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三线建设以来积累的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劣势方面,相较于浙江、江苏推进共同富裕,攀枝花还处在较低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特别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转型发展任务还很重,需要一边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一边推进共同富裕。
今年是攀枝花建市60周年,如何让这座诞生于三线时期的英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全省共富共美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意见》明确,到今年底,攀枝花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工作目标。
目标既定,只争朝夕。会议提出,对于攀枝花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来说,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也是必然选择。因此要坚持推动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氢能、光电信息、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强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和阳光康养旅游业,推动产品向中高端发展,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延伸,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这是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因此,还要因地制宜探索、动态调整改进,形成一套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的措施机制办法。对此,会议提出,要持续深入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在推动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进程中,要探索完善分配制度,稳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经济发展与居民增收良性互动。
同时,会议强调,在推进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中,还要统筹协调发展、民生与安全是底线要求,要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安全根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用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安全护航发展进程。
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是代表四川在推进共同富裕上进行的有益探索,更需要在省级部门的强力支持下合力推进。
会议提出,下一步,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加强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攀枝花市发展新兴产业和加强科技创新、攀枝花市发展教育事业和鼓励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定期评估机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还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支持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省人大常委会、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优化法治保障、强化监督问效、发挥代表作用、加强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政策落实与制度创新,支持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