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今天预约了四百多人,要来六辆大巴车,我们要早点进山。”4月14日下午4点,一场春雨过后,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的空气中散发着竹木清香,护萤员郑开春在自家院子拿出背包,装起了护萤工具。“今天进山的时间长,饿了可以垫垫肚子。”妻子方玖香从厨房出来,递给他两块点心。
这个被称作“萤火百宝箱”的背包,装着红色头灯、温度湿度测量仪、备用电池、记录表、雨伞。这是郑开春与萤火虫相伴的第8个春天,也是他的第3个背包,装着他对天池村最朴素的深情。
“寻羊人”的意外发现 背包里的惊喜重逢
“很惊喜很意外,我小时候才看过的萤火虫,50多岁了在兰厂沟又看到萤火虫,确实感到高兴。”2018年4月的一个夜晚,郑开春背着挎包,在天池村兰厂沟找自家丢失的羊,回家途中,被草丛中闪烁的点点萤光吸引,郑开春成为了天池村生态修复后萤火虫归来的“第一见证者”。
郑开春和他的护萤背包
郑开春说,萤火虫的出现,离不开当时天池村的生态转型。2008年起,村里推行“退巨桉种绿竹”计划,竹林面积逐年扩大,水质与空气明显改善,为萤火虫在兰厂沟安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郑开春的偶然发现,既印证了生态修复的成效,又点燃了其守护萤火虫的决心。2019年起,郑开春便开启了他的“护萤员”生涯。当时是孤身一人,现在发展成了有17人的护萤团队。
“巡山人”的多重角色 背包里的护萤秘密
“趁天还没有黑,我们要提前把路上的垃圾及时清理,丢进垃圾亭。因为萤火虫是环境的‘晴雨表’,环境好了,它们才会留下。”作为护萤队的核心成员,郑开春深知环境对萤火虫的重要性。他边走边检查,安全标语是否完好无损,沿路围栏是否已关闭,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日,他背着背包穿梭于兰厂沟的竹林与溪涧间,沿着1.5公里的巡护道往返多次。
巡山途中,护萤员王秀容遇到了麻烦。“郑师傅,我的头灯不亮了,麻烦你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郑开春接过头灯,仔细检查后发现是电池问题,立即从背包里取出备用电池卡入卡槽。“背包里多备些电池,关键时刻能应急。”他笑着说道。
临近傍晚,郑开春又主动承担起了送餐的任务,骑上电动车,将一份份饭菜送到护萤员们的手中。
郑开春每日沿着1.5公里的巡护道往返多次
“出来了,这里开始亮了。”晚上8点15分,在竹林间、草丛里,点点微光亮起,“今天降温了,现在这里面的气温只有十六七度,比平时要低一些,所以萤火虫出来得要迟一些。”郑开春从背包里拿出记录表和测量仪,记录着实时数据,这份日复一日的“生态档案”,成了为县级部门提供观萤指南和研究萤火虫习性的重要依据。
“萤火虫+”的春天热度 背包外的乡村图景
“你们看到过真正的萤火虫没有?这个品种叫三叶虫萤,是青神县12个萤火虫品种之一。这个品种的萤火虫在这个季节的观赏价值最高。”每到观萤季,郑开春便会在自己守护的天池村观萤点为游客们详细科普着萤火虫的相关知识,充满乡土智慧的“自然课堂”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小朋友……
背包里的温度计显示着山间17摄氏度的凉意,而村子的热度却在攀升。正是有了郑开春护萤员团队的守护,这份微光得以撬动天池村发展和振兴。如今,该村借助“竹里萤光”品牌建成观萤民宿、湿地公园等设施,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茶园,村子的业态逐渐丰富起来,大家参与的乡村建设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我觉得这就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没有,就在我们兰厂沟有呢?这是老天送给我们的礼物。竹子给萤火虫提供环境,萤火虫给村子引客生金。这就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咱们得好好珍惜、好好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郑开春穿着绿色护萤服,反光条在夜色中划出流动的光轨,背着背包,继续行走在兰厂沟路上。
沿路满天繁星、遍地流萤。
(余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