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统产业如何破茧重生、数字化转型怎样释放经济新动能,已然成为各地竞逐高质量发展赛道的必答题。位于四川省自贡市的自贡高新区,以“智改数转”为破局路径,推动传统工业基地实现“数字蝶变”。2024年数据显示,高新区GDP突破322.29亿元,智能制造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达28.7%,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超百家。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自贡高新区实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贡高新区工业园区
产业重构——
钠电突破与智能赋能,重塑区域产业格局
推进“智改数转”,自贡高新区以两岸科创片区为核心载体,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通过“钠电产业突破—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三维联动,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其中,钠电产业方面,构建全链条竞争优势。引入珈钠能源自主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万吨级产线,填补西南地区钠电正极材料空白,形成“正极材料—电芯制造—终端应用”全产业链闭环。规划到2035年,钠电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钠电产业集聚区。
人工智能方面,打造智能装备新高地。建成西南首个L4级无人物流车测试场,吸引九识智能、优必选等企业落户,机器人产业园初具规模。依托重庆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构建“研发—测试—应用”生态链,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等细分领域突破。
传统产业焕新方面,技改赋能“老树发新芽”。实施运机集团、新地佩尔等27个省级技改项目,聚焦输送机械、泵阀等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效率提升与产品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高新区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正形成“技术外溢—场景应用”互补机制:例如,钠电材料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渗透,催生钠电观光车、光储一体站等创新产品;传统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承接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需求,实现“以新带旧、以旧哺新”的产业循环。
转型路径——
创新“智改数转”路径,破解企业转型难题
在传统制造业集聚区,自贡高新区通过典型企业示范,探索出适配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在四川大禹机械密封件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大禹”)的离散型制造车间内,智能管理系统实时调配生产资源,柔性生产线可满足“千单千面”的定制需求,通过工单盲性派单算法,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工工单调度的弊端。
“我们不做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构建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生态。”四川大禹总经理倪明介绍,公司从2018年开始“智改数转”之路,累计投入超500万元,打造的“DY-MIS智造系统”攻克了离散制造行业订单碎片化、工艺复杂化的痛点,使生产效率提升35%,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
“通过‘智改数转’,公司构建起新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反映在经济效益上。”倪明介绍,开年以来,生产车间的智能看板持续刷新数据:截至3月底,公司订单量同比激增65%,订单暴涨背后,是大禹从“密封件制造商”向“密封系统服务商”的战略跃迁。通过“产品+方案+服务”模式,企业客单价提升2.8倍,复购率超90%。这种“制造即服务”的转型,正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四川大禹数字化生产车间
如果说,四川大禹是以“智改数转”破局,领跑传统机械智造新赛道,那么自贡兆强密封制品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兆强密封”)则是以“智改数转”为引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重塑密封制品产业格局。
“兆强密封投入1200万元实施智能化车间改造,引入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检测机器人及数字孪生系统。”公司法人颜招强介绍,在质量管控方面,5G+AI视觉检测系统实时捕捉密封面微米级缺陷,产品不良率从0.8%降至0.05%,达到航空航天级标准;此外,能耗效率得到优化,公司的智能能耗监测平台联动光伏储能系统,使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8%,年节省电费超150万元。
“过去研发一款新型密封件需半年,现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极端工况,研发周期压缩至2个月。”颜招强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分瓣式磁性液体旋转密封装置”已被应用于深海探测器、氢能源储罐等高端场景,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40%。
通过智能化改造,兆强密封实现了从“人工装配”到“数字孪生”,又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据驱动研发与产业链协同。
2024年,公司依托华为云搭建“密封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服务,年新增服务收入2300万元,占营收比重从5%跃升至23%。
在“智改数转”驱动下,兆强密封破解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从行业的“追赶者”变为“标准制定者”。
“我们与四川大学合作研发‘聚四氟乙烯基磁性液体’,耐酸碱性能提升5倍,打破了德国博格曼的垄断。”颜招强介绍,公司实现市场突围,磁性液体密封件出口至德国、日本等15国,海外营收占比从8%增至32%;2025年,公司规划投资2亿元建设“智能密封产业园”,目标为攻克核级密封技术,剑指全球密封领域前三强。
四川大禹、兆强密封的实践表明,“智改数转”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通过数据流重构研发、生产、服务体系。目前,高新区已建成3个市级数字化车间(占全市的50%)、3家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泵阀密封件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个细分领域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通用设备基础件产业突围的标杆样本。
协同发展——
数字技术催生协同效应,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新兴产业领域,数字化技术正重塑研发生产范式。
在新能源装备产业方面,位于自贡高新区的四川天钧精密部件有限公司(简称“天钧精密”)正在开展智能化产线重构。据悉,天钧精密动力电池包生产基地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数据贯通,该基地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的标杆。
滕洋智能科技的生产线
而在智能制造服务产业方面,滕洋智能科技为自贡高新区企业提供自动化改造服务,开发出“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其硅胶制品生产线通过MES系统管理,实现12台自动化设备仅需4人操作,能耗降低25%,服务覆盖50余家本地企业。该公司还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川南渝西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此外,运机集团还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输送装备,其联合华为打造了“矿石流”全场景数智化解决方案,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设备故障率下降40%,生产效率提升35%。其“物料输送成套装备远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下游20余家泵阀密封件企业协同改造。
多家企业的发展成效印证了数字技术正在驱动竞争力跃升。自贡高新区通过“智改数转”一方面实现了技术赋能,让AI、MES、数字孪生等技术深度嵌入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与生产中;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流程优化,让企业从单点自动化升级为全链条数字化协同,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生态重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商集群、跨区域数据互通形成创新网络。
这些实践使钠电储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在成本控制、质量精度、市场响应速度上具备全球竞争力,验证了“数字基因”对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作用。
自贡高新区还在尝试构建“创新雨林”。川南渝西中试基地建成1个省级中试平台、9个市级中试平台,推动25个项目产业化,形成“实验室-中试-产业”全链条。这种“既育大树、又护幼苗”的生态,使R&D经费占比达1.33%,增速居全市第一。
自贡高新区以“智改数转”为抓手,锚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战略,助力钠电产业“从0到1”、传统制造“老树发新枝”,勾勒出老工业基地破局的“自贡范式”。随着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一座智慧工业新城正在西部崛起,奔赴产业变革的星辰大海。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陈家明 陈思燕)
(自贡高新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