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破题2025(一)“钢铁迁徙”的新意与深意

1.jpg

位于达州的方大达钢是一家始建于1958年的钢铁企业。这个月,方大达钢在达州东部经济开发区举行新厂区揭牌仪式。这家钢铁厂的搬迁为何跨越十年?搬迁方案为何又几易其稿?搬了以后又有什么不同?一起去感受和探寻这场“钢铁迁徙”的新意与深意。

来到方大达钢动力厂崭新的办公室里,我们发现袁彬正在整理刚从老厂区搬过来的生活、办公用品。储物柜中,一个浅黄色的搪瓷饭盅特别醒目。这是1997年企业300立方米高炉开炉后给员工们发放的纪念品,已经陪伴了袁彬近30年。

方大达钢动力厂政工干事 袁彬:我是1997年8月进的达钢,有幸见证了300立方米高炉开炉,一进来企业就给我发了这个纪念品。那个时候老达钢逐渐迈入了最红火的时代,端着这个盅盅,就感觉自己端的“铁饭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再硬的“铁饭碗”也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回溯达钢60多年历程,从一家地方小厂起步,逐步发展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成为达州工业的脊梁。但进入新时代,环保标准提升、城市规划调整、钢铁产能区域竞争加剧,达钢老厂区逐渐被城市包围,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改造升级空间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面临着“不搬难生存,搬则需破茧”的困境。

方大达钢搬迁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 何亚飞:过去十年,达钢搬迁方案几易其稿,难就难在“三重制约”,一是产能指标置换复杂,二是百亿级投资的资金筹措,三是职工的安置转型。直到2020年加入方大集团,达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搬迁专班”强力推进,才让“搬迁梦”照进现实,自2022年6月28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历时两年多完成了新达钢建设。

记者 毛露唯:自今年4月1日新厂区揭牌后,方大达钢如今已具备全面投入生产的条件。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方大达钢轧钢厂双高棒车间,在我身后是企业全新引进的智能化设备“焊牌机器人”。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双目摄像头视觉系统识别成品钢材包装端面,并选取合适的钢筋末端焊接标牌。和传统的人工焊牌相比,不但能够确保标牌准确固定、避免人工错漏,也让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不少。

在“新达钢”走一圈,像“焊牌机器人”这样的智能设备并不罕见。新厂区异地搬迁后,方大达钢借鉴国内钢铁企业先进的智能制造建设经验,对“装备、工艺、节能环保、产品优化”等各环节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

方大达钢大数据中心主任 魏峰川:新达钢将运用数字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建设了一套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生产管控一体化、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生产、管理环节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从钢铁硬汉开始转型数字精英,这或许就是这场“钢铁迁徙”的最大新意。而要通过“智改数转”完成产业升级的四川企业,远不止一家方大达钢——数据显示,去年,四川组织对超1.3万家工业企业开展了诊断评估,重点支持项目456个,建成了数字化车间768个,平均生产效率提升26%以上。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大数据与信息化处处长 李少昆:今年,我们将持续强化“一揽子”政策保障,构建高质量的服务体系,依托链主企业、优质供应商等推动4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产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

在采访时,我们还深刻感受到——对于达州和四川工业发展来说,这场迁徙不仅充满新意,也饱含深意——方大达钢搬迁升级项目是四川省100个重大产业项目之一,也是达州市“一号工程”。以“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为导向,达州积极招引正达凯、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相关新型制造企业的同时,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加速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

达州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启文:目前已整合省市工业发展资金上亿元,10余家重点企业通过“智改数转”生产效益提高15%以上,1家企业被工信部授予“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下一步,我们将打造5到10家国省级示范企业,为全市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放眼全川,2025年一季度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为7.2%。回看这一数据,2024年是7.1%,2023年是0.4%。四川工业成功实现近三年“最强开局”。同时,一季度,全省工业领域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4.1%。

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杨治刚:近年来,全省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加快,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赋能,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下一步,全省上下要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深化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记者手记

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中,中国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达钢以构建全流程数字化体系,撕掉了高耗能标签,更昭示着长江经济带传统工业转型的深层逻辑:打破“铁饭碗”思维,以绿色化、智能化重塑竞争力。这场“钢铁迁徙”便不仅是厂房的位移,而是中国新型工业化浪潮中“立新不弃旧、向高不畏难”的实践哲学,也正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韧性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