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4月25日至27日,为期3天的“2025年智能工厂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数字化企业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蓉闭幕。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工厂技术、数字化转型路径等核心议题。会议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为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了专业交流机会。
群英荟萃 共襄盛举
本次会议由中国图学学会指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图学学会智能工厂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承办,立足成都科技创新核心区位优势,搭建起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学术—产业协同平台。会议以“智造赋能未来,数字驱动革新”为主题,吸引英国、法国、匈牙利、德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200余位行业领军者与学术精英共聚蓉城,通过跨国界、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承办此次国际会议,展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的巨大优势,同时为构建以成都为支点的智能制造协同网络提供了平台支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开幕式:擘画智能制造新未来
4月26日上午,大会在ICIFT主席李迎光教授的主持下开幕。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隋少春在致辞中表示:“智能制造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ICIFT主席赵罡教授、DET主席Paul Maropoulos表示:“本次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供业界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展示,向与会专家、学者展现了中国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布局与强大研制能力。
前沿对话:洞见行业新趋势
在主题报告环节,国际学界与产业界的智慧共振形成显著溢出效应。加拿大工程院院士Weiming Shen教授、贝法斯特女王大学Paul Maropoulos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智能工厂关键技术突破的专题报告,同中航工业智能制造实践形成深度对话,11场报告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这种跨国界、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迭代突破,更通过航空装备、精密制造等典型场景的技术解构,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复用的方法论体系,有效促进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深度交流:碰撞智慧火花
会议期间,多维立体的学术活动架构充分释放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四个分会场同步展开专题研讨,内容涵盖智能车间人机交互、智能工艺等细分领域;校企融合、科教融汇等主题论坛引发热烈讨论;学术沙龙则为产学研各界代表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收录的学术论文展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赋能未来:共绘智造新蓝图
本次会议立足开放共融,聚焦实践创新,为智能工厂与数字化企业技术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在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新时代背景下,会议所探讨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创新理念,正在重构制造业的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智能工厂技术将持续推动制造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李全)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